世界杯赛场上的跌宕起伏似乎总伴随我人生当中的一个个重大节点。2002年小学毕业,懵懵懂懂地踏入了初中校园。2006年高一刚结束,在文理分科的决择之中辗转徘徊。2010年大二,确定了专业,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2014年,硕士毕业,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攻读博士学位。从2014到2018,在又一个世界杯年后,我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决定回国工作,开始新的征程。时光如梭,从2002年贝克汉姆的风华正茂,到2018年梅西、C罗的悲情落幕,世界杯见证了我的青春,伴随着我成长和奋斗。 从22岁至28岁,我在瑞典,这个高冷而又不失温情的国家,度过了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年华。在明媚的夏日里,我曾感受过生活的美好与惬意;在泠冽的寒冬中,我也见证了自己的飞速成长。除了在学业上又些许成就外,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也通过跋山涉水游历欧洲各国,我全面充实了自己,认真地思考了曾经困扰我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一些答案。 还依稀记得我初到瑞典时的感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城市街道,人们的恭歉礼让以及富足的精神生活,这一切都让我神往。对我来说,这一切是如此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羡慕之余,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和体验这里的一切,为之后回国奋斗做好准备。而另一方面,我了解到战火纷飞的中东,知道了在光鲜亮丽的北欧之外,还有一群饱经战火摧残的人们。这也让我更加珍惜在瑞典的生活,同时也更加感谢自己的祖国,为所有人创造了和平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并且能够资助我们在国外求学。 随着时间流逝,我对瑞典的了解如抽丝剥茧般愈来愈深。我眼中曾经的理想之国,逐渐褪去了浮华的外壳,慢慢呈现出真实的一面。在瑞典,理想与现实,和平与战乱,安定繁荣与颠沛流离,曾经看似遥远的两个世界,正激烈地交汇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这个蕞尔小国带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却又使得瑞典本国民族主义势力迅速崛起。这种不完美,却也让瑞典显得愈发可爱。在同一时间,中国国内也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回国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方才意识到,以前我置身于这种积极的变化之中,只是把它当作常态,而只有置身之外,才能体会到它的震撼。 如今,在临别之际,回望在瑞典的时光,几分留恋之余,我却也不忘初心。六年时光,对浩瀚无垠的宇宙,甚至对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个瞬间,而对于我来说,在瑞典的时光却凝结着我对青春最美好的回忆。在瑞典的各种见闻以及所感所想,犹如一个个鲜明的符号,已经烙在了我的人生履历中。通过六年多的历练,我逐渐学会了用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不同问题。当我即将离开瑞典,回归祖国,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才深切体会到现实与虚幻,落后与进步,卑微与尊严,历史与未来,看似对立,却可以不断随我们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而相互转化。 世界杯比赛的终场哨终究会响起,离场,散场,却把挥洒过的青春与热血留在了回忆里,永不磨灭。站在人生的叉路口,我像从前一样,目光依然坚定。前方的路永远荆棘满布,却又充满光明。 二零一八年七月二日 乌普萨拉,瑞典
Hej, Jag har hört att vi ha problem nyligen med husdjur i Uppsala. Jag skriver att utrycka vad jag tänker på det. Jag tycker att det…
Chords: A E A E A D A E A English: From this valley they say you are going, We will miss your bright eyes…
Hej! Jag är glad att du och din familj ska åka på semester. Jag hoppas att ni ska ha en bra tid! Det ska bli…
对西班牙的了解,始于音乐。中学时代就接触到了以安立奎·伊格莱西亚斯(Enrique Iglesias)、璜斯(Juanes)和梵高的耳朵(La Oreja de Van Gogh)为代表的拉丁流行音乐。后来又通过吉他了解到了古典柔美的弗拉明戈。每当那些跳动的音符轻轻叩打着我的耳膜时,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直感觉西班牙音乐就像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一般,那种无乐不作的欢快之中总是隐隐夹杂着缠绵悱恻的忧伤。那些曾经的唱片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泛黄,透过音乐,我对西班牙文化的向往之情却与日俱增。我开始阅读《堂吉诃德》,看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和佩内洛普·克鲁斯(Penélope Cruz)的电影,并在本科期间学习了西班牙语。从那时起,我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那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生活。 去年夏天,我的愿望实现了。原以为会百无聊赖的暑假因为在巴塞罗那的三个月实习而变得绚烂多彩。巴塞罗那旅游公司Stoke Travel的邀请使我得以暂时逃离夏日里略显沉闷的乌普萨拉,来到风光旖旎的不夜城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当我踏上巴塞罗那街道的那一刻,旅途的劳顿瞬间便被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新奇感洗刷一空。如果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如同童话里的冰雪世界一般晶莹剔透,巴塞罗那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地烈火,可以瞬间点燃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阳光,沙滩,音乐,美酒,足球,高迪的建筑,它们共同妆点着这座充满艺术情调的城市,让人如痴如醉。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各式各样,络绎不绝。与瑞典人的庄重矜持不同,加泰罗尼亚人的微笑与热情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 我和我的房东Cesar在西班牙广场(Plaza de España)会面。Cesar个头很高,满头白发,却又精神矍铄。他退休前是当地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一名老师。一阵寒暄之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住处。文质彬彬的Cesar与我对大多数西班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他讲一口十分流利的英语。同时还懂加泰罗尼亚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但当得知我对西班牙语略知一二时,他再也没有说过一个英语单词。一路上,他用语速很慢的西班牙语兴高采烈又略带自豪地向我介绍自己的城市。我尽力去理解并尝试用西班牙语回应,但那些瑞典语单词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我的大脑里上蹿下跳,并把西班牙语词汇藏在它们身后,让我无从找寻。我的西班牙语许久未曾使用,加之这一年来瑞典语的猛烈冲击,竟完全生疏了。 我所住的公寓离阿格巴塔(Torre Agbar)不远。一起同住的有两个精灵古怪的女生,来自德国的Katharina和来自罗马尼亚Bianca。还有一个略带羞涩的荷兰大男生Barend。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来这里实习的。每天晚上就寝之前和他们在阳台上的促膝长谈总是十分惬意。凉凉的海风吹打着我们的脸庞,手中的啤酒、Sangría(西班牙的一种果酒,红如血,故得名)总是在不经意的谈笑间慢慢变少。年轻人们,志存高远却又少不了多愁善感。那些理想与抱负,快乐与忧愁总是游离于酒精与香烟之间,最终又都沉醉于巴塞罗那美丽的夜色之中。 我每天坐地铁去市中心的公司上班。西班牙人每天上午11:00开始工作,19:00下班之后便开始活跃在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直至午夜。Stoke Travel是一家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旅游公司。办公室里的啤酒、桌游、厨房等一应俱全。我在巴塞罗那慵懒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一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同事们十分友好。我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聚餐。老板Stuart来自澳大利亚,曾在西藏当过英语老师。所以最喜欢和我讨论的话题便是西藏的人权和独立问题。相互之间的争执在所难免。但我们彼此之间态度友好,坦诚相待。当我离开公司时,他还在其他同事面前对我在公司的表现大加褒奖。作为和他第一个共事的中国人,他认为我是中国年轻一代最好的代表,而我也改变了他本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这让我窃喜很久。这是后话。我的上司Emma是一名典型的瑞典女性,聪颖、干练、颇具领导才能,同时又十分努力。在西班牙多年的生活也让她变得热情。我们时常聊起发生在瑞典的点点滴滴。可以感觉出她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热爱和思念。我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选择离开那个在很多人眼中美如天堂的国家而来到这里奋斗。她告诉我巴塞罗那有一种魔力,吸引并感染着她,让她找到了在瑞典不曾拥有的生活乐趣。与西班牙相比,瑞典的生活确实单调乏味又略显平淡。由此看来,我眼中那北欧理想之国也未必完美无瑕。 吃过晚饭,我喜欢去海边走走。海水轻轻拍打着沙滩,微风中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一天的真正生活从这里开始。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喝着酒,唱着歌,跳着舞,弹着吉他。有时候,我愿意加入他们,一起品味这座城市的曼妙与闲适。有时候,我则喜欢静静地坐下来听海的声音,一个人默默地思考人生。从巴塞罗那华丽光鲜的外表,我们丝毫看不出来整个西班牙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欧盟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超高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以及较低的人均收入都让西班牙相形见绌。在城市浮华喧嚣的背后,有无数人在贫困的边缘挣扎。但大多数西班牙人却生活得十分快活自在。作为欧洲第二大旅游目的国,西班牙是全世界最懂得如何享乐的国家之一。 潘普洛纳是西班牙东北部城市,从巴塞罗那坐大巴4个多小时可以到达。一年一度、举世闻名的西班牙“奔牛节(Encierro)”便在这里举行。如果读过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一定不会对它陌生。我有幸以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了这场大狂欢。在那里,我亲身体验了西班牙人的激情与疯狂,亲眼目睹了西班牙人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享乐。每年的7月6日至14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身着白衣,腰缠红带,聚集到此。潘普洛纳窄小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比肩继踵。烈日炙烤着大地,住在街边的当地居民不时从高处向人群泼冷水,希望给炎炎夏日带来些许凉爽。也有好事者把Sangría洒向空中,人们的白衫不经意间便被涂成红色。旧城区的“奔牛之路”是一条狭长的石板街。奔牛时,六头公牛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奔牛者们近距离与公牛赛跑,有人甚至不时挑逗公牛。公牛凶悍至极,奔牛的场面险象环生。每年都有近300人受伤。从1910年起,共有15人丧生于公牛角下。 当时,我与更多人的选择一样并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当一名小小的看客。我亲眼看到了一只公牛的角刺进了一名男子的身体并将其撞飞,该男子瞬间昏厥后被医护人员抬走。惊愕之余,也让我对“奔牛节”本身产生了一些思考。它除了带给奔牛者们游离于生与死之间的快感,还有什么意义?那些伤亡者为了享乐却付出了惨重代价,这种伤亡因此也毫无意义。与他们相比,那些公牛似乎更值得同情。素有“绿色城市”之称的潘普洛纳每年也会因为“奔牛节”而被各种垃圾拥堵。但不论如何,“奔牛节”每年都在争议声中如火如荼地举行。每年也都有人把自己的生命当做筹码,与凶残的公牛们一道给自己和那些冷漠的看客们创造欢乐。娱乐至死,也许就是“奔牛节”之精神所在。 在西班牙的时光很快便从指尖悄悄溜走。当我站在与巴塞罗那初识的西班牙广场与她作别的时候,我才蓦然发现自己竟深爱着这座美丽的城市。想想在这里曾拥有快乐,我不禁潸然泪下。感觉自己就像当年从吴地即将返回荆州的刘备,美好的经历仍历历在目,让人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返回属于自己的世界继续奋斗。来欧洲之后,我已经历不少,但在西班牙度过的三个月最为逍遥快活。这种歌舞笙箫的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和进取心,最容易让人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但我并未迷失,也没有失落和消沉。坐上回斯德哥尔摩的航班时,我已决心把那些曾经的美好封存在回忆里。令人沉醉的乐土之外,还有无数的艰险与挑战在等待着我。…
This is a easier version of playing “Story of my life”. Instead of using Bm (barre chord), D, G, A, we use Em, C, G…
Idag hade jag en trevlig och rolig dag så måste jag skriva något på min hemsida. Jag hade lunch med Maries foräldrar som kommer till…
每每回想起当年在北大读书日子,青春的记忆总是让人心潮澎湃。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当属与默龙、若愚、王楚三君的“卧聊”时光。想那时,懵懂热血的小青年们除了偶尔聊一聊我们喜欢的女孩子,最多的便是纵论天下大事,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记得有一次我们谈到了“理想国”的问题。与往常一样,我们四人各持己见。理想国,当或自由或民主,或富强或繁荣,或和谐或安定,亦或是有一个强力的政府和开明的政党。当我们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国”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一贯沉稳的默龙兄提出了自己理想国的具体模式——“小国寡民,与世无争,偏安一隅”。而如今,当默龙兄远渡重洋赴美帝追梦的时候,我却真的来到了当年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结缘瑞典,是我生命中一次美丽而意外遇见。两年之前,我对瑞典的了解与大多数中国人无异。诺贝尔,瓦尔德内尔,伊布拉希莫维奇,爱立信。当然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我还熟悉高本汉和马悦然,但仅此而已。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个在很多人眼中与盛产手表的瑞士无异的北欧国家,日后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无与伦比的一部分。 当年,我有幸得到了Anders Wall老先生的资助,怀着兴奋、好奇又有一丝忐忑的心情踏上这片古老、宁静、祥和的土地。从那时起,我便被这里的一切感染着,震撼着,感动着。了解瑞典,我们不用去看人均收入、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等各种冰冷的数据和指标,即便它们让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望尘莫及。瑞典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普通民众身上。 我生活在瑞典小城乌普萨拉。与大都市相比,这里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许宁静和淡雅。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去超市购物,工作人员阳光甜美的笑容和暖暖地问候总让人顿觉心情舒畅;去学校学习,总有不同的老师尽力为你排忧解难;去体验社团活动,可以认识世界各地、各式各样有趣的人。你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午后,静静地坐在街边的咖啡店读书;或者在夜幕降临之时,和好朋友们去酒吧要几大杯啤酒,一起谈谈心事;当然如果你足够自信,也可以去夜店,和那里的少男少女们一起舞蹈。在这个生活压力较小、生活节奏偏慢的国家,一切都显得那么闲适自然。 瑞典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称道,但我认为其最美的一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与瑞典人高大健壮的外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忧郁腼腆的性格。瑞典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交际圈,邻里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平淡。但这种平淡背后,是人与人之间最朴实最真诚的相互尊重。瑞典是一个极力追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国家,不管你是企业的高管还是麦当劳的服务生,无论你是享誉世界的学者还是普通的除草工人,甚至是颠沛流离的外来难民,都可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瑞典,人们不会因为职业原因而高人一等或遭人白眼。当然,这种平等建立在瑞典收入分配的相对平均之上。由于瑞典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没有人特别愿意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劳动,这导致了瑞典的劳动力价格非常昂贵。那些最基本的体力劳动者反而有比较高的收入。 瑞典政府保证国民收入相对平均的强力武器是近乎严苛的税收制度。瑞典人常开玩笑说:“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是注定的,交税和等待死亡。”(Det finns bara två saker som är säkra här i livet, döden och att betala skatt!)在瑞典想要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十分困难,收入越高,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越多。虽然瑞典对偷税漏税的惩罚不算很重,但财务、政务信息的高度透明和雇主代扣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杜绝腐败的同时,使得偷税漏税基本无法实现。高额的税收使得大部分国民失去了追逐物质财富的动力,转而选择亲近自然和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高额的税收既保证了瑞典政府有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同时又可以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科研中,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方式来保证整个国家的活力和竞争力。 很多人都听闻北欧女权主义盛行,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北欧女权主义的真正内涵。我个人认为瑞典的女权主义与瑞典社会所普遍崇尚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女权主义追求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平等。而这种平等包括权力和义务两个层面。瑞典女性很清楚如果她们无法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和男性一样的义务,那么她们根本不可能追求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现实中,她们时时刻刻都在践行这种理念。瑞典几乎所有的职业都能见到女性的身影;很多瑞典妇女即使怀孕依然选择工作;她们绝不甘心于做全职家庭主妇,而是更愿意像男性一样来分担家庭的压力。当然,瑞典政府中也有大量的女性官员。但这些都只是女性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缩影。当了解到在瑞典男性也可以和女性一样获得带薪产假时,我瞬间觉得原来男性才是女权社会里最大的获益者。 对于女性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几天前,我看到一位在瑞典读书的印度女同学发在网上的一则帖子。通过同瑞典女性的比较,她认为印度女性无法受到男性尊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女性自身。她们并没有真正从物质和精神上独立于男性。很多印度女性不思进取,甘愿依附于男性,恰恰导致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在中国,其实也有大量的女孩整天憧憬如何通过男性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诚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很多中国人依旧认为这种略显畸形的物质欲无可厚非。有些女孩甚至自负又略显幼稚地认为在物质上的索取是对男性的一种支配。但这些无法掩盖一个卑微的现实——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男权社会下。如今,当整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和期许越来越高时,我们所有人只能默默挑起肩上的重担,各自奋斗。而在冰天雪地里骑着单车,带着几许坚毅与固执不断前行的瑞典女性形象与那些坐在宝马车里哭泣的女孩们则形成了最为鲜明的对比。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这里的人。我时常和瑞典的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抛开语言障碍,我们可以畅所欲言,颇有当年在寝室“卧聊”的感觉。我们时常会聊到各种社会制度以及世界各地的发展问题。许多瑞典同学坚信瑞典以及其他几个北欧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制度。瑞典人虽然不愿意称自己为共产主义国家,但他们很乐意自称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瑞典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公社,在国家制度的保障之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内部安定繁荣、井井有条,在国际上又有强大的竞争力。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朝鲜的社会主义相比,瑞典的社会制度最完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人民共同富裕。即便瑞典还是一个王国。…
Hej, Jag heter Yan och jag har precis avslutat min masterprogram Språkteknologi. Jag ska borja min doktorand studien snart. Jag var ändå en master student…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ook of Rites Most peopl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hat make the United…